悠悠古韵道不尽它的历史,雕梁画栋言不明它的古意。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,青岩古镇保留了明清时期完整的建筑风格,让人来到这里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之旅。它是一座建于600年前的军事古镇,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,都是设计精巧、工艺的佳作,寺庙、楼阁无不画栋雕梁、飞角重檐相间,虽年久失修,大部分仍风韵犹存。明洪武初年,朝廷于今镇北一公里处设立青岩堡。后其子班应寿于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对青岩城进行维修,并在南门外增建一门,为定广门。此次维修和扩建,不仅扩大了面积,而且形成了整座城镇的宏伟规模。清嘉庆三年(1788年)青岩武举袁大鹏对青岩城重修。清咸丰三年(1853年),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对青岩进行修整。这次修整工程的重点是补修城垣,通用巨石垒砌,城墙上加建宽4米战道,设有敌楼、垛口等设施。与此同时维修了寺庙等,使青岩成为一座完整的重镇。青岩古镇有4条正街、26条小街和巷道里布满了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体,耸立于四面八方的八座石牌坊(今仅存3座)和分布东西南北的几十处楼、台、亭、阁、寺、庙、宫、祠、塔、院及名人故居等等,是古建筑中的精华。为此,贵阳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5月17日将青岩古镇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。1992年6月4日,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青岩古镇命名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。花溪区人民政府于2000年1月7日将青岩古镇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历史文化
青岩,本是山名。花溪大将山山脉南头有一座山,海拔1317米,峻峭挺拔。《贵阳府志》称其“突起河干,登其上,可眺望数十里”。因这座山的山崖呈黛青色,故名“青崖”,现简写为“青岩”。又因这山的形状如狮,人们也把它喊叫狮子山。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贵州各地开设屯堡。明弘治《贵州图经新志》载:“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,贵州前卫屯田其下。”“治城”,是指贵阳城,当时称为“贵州城”。明代驻军屯田在青岩山下,这个屯堡,就叫青岩堡(音普)。另外还在青岩堡南面的歪脚寨设余庆堡。由于屯兵的家属和其他外地人的不断迁入,人口逐渐增多,青岩堡曾有过上千户的人家。明隆庆三年,改贵州城为贵阳府。明隆庆六年(1572年),朝廷因当地土司“谙土俗,知民情事”,所以设“青岩司”,由土司管理。这样,朝廷可以“不劳而功倍也”。青岩司,当时由贵阳府直辖,“管寨二十七”。天启二年(1622年),水西土司安邦彦反明,兵围贵阳城。虽然当时的青岩堡也被围,土司班麟贵,在作战中卓立战功,并为贵阳“输米竭诚”。贵阳解围后,班麟贵受到朝廷嘉奖,任他为“指挥同知……从三品。”接着,班麟贵又击败安邦彦的部将李阿二的进攻。之后,班麟贵为了保土和控制八番十二司,就在青岩堡的西南一公里处修筑了土城,称为“青岩城”。城的范围:东到大茨窝,南界后来的“定广门”之内的卡子门,西临黄家坡,北至谢家坡。《贵州通志建置志》说:“青崖城,贵阳府西南五十里,明天启时建,有四门”。这就是班麟贵开始建的青岩土城,亦称老城。班麟贵死后,其子班应寿承袭父职,并以战功升为贵州前卫副总兵。清顺治十七年(公元1660年),为了军事上的需要,班应寿在老城的基础上,重建青岩城。这次重建,增修了“定广门”,范围也有所扩宽。到了清朝“嘉庆三年(公元1798年),武举袁大鹏重修”青岩城。这是继班应寿建新城后的次重修。《贵阳府志疆里图记》载:“青岩城,在城(指贵阳城)南五十里,城西门属广顺州协汛地,余属贵阳;城外西南为广顺之首善里,东北为(贵阳)南下里”。形成了包括青岩城在内的青岩地区,由贵阳府和广顺州各管一部份的分治局面。到了清咸丰四年(1854年),贵筑县团练使赵国澍(畏三)又重修青岩城。这是第二次重修。通用巨型方石垒砌城墙,上有三米多宽的跑道,城墙上筑有垛口。城门上建有城楼。整个城墙和城楼的建筑雄伟坚固。据青岩龙泉寺的庙碑记载,该寺住持老和尚曾参与监工。对这次重修,龙泉寺庙碑是这样说的:“时遇本县尉三赵老大人补葺城垣,重修楼郭,派监北方一带,竭一二年之精力,鸠工磊砌,城郭完固……”青岩城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要地,它扼“四达之涂”,所以徐霞客称这里是“南鄙要害”。《黔南识略》也说:“会城(贵阳)之米全赖定番广顺,若定番之米不至,价则陡昂”。而青岩在明朝以后,就是贵阳通往定番“南鄙八番”及广西主要通道的咽喉。所以“天启初,安邦彦攻贵阳”时,就是“使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,断贵阳粮道”的。青岩城在班应寿重建后,城中有广阔的场坝,其城中街巷多以场坝为中心向四方辐射,计有四条正街和二十六条小街巷,城中有人家干余户,是个交通便利,商贸发达的古城镇。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,原贵阳府直辖地改为贵阳县,青岩城改称青岩镇,辖二十一个乡。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,于贵阳城区设市,除贵阳城以外的原贵阳县辖地,另置贵筑县,县政府设在花溪镇,青岩镇则隶属贵筑县的燕楼区。原属广顺州的青岩城西门以西以南的龙井、新哨、蓊楼、达夯等村寨都划入青岩镇管。公元1950年以后,贵筑县的第二区设在青岩,公元1953年建“青岩镇人民政府”,辖青岩、歪脚、龙井、杨眉、新楼、黔陶、赵司、翁鸦等八个乡。公元1958年2月,撤销贵筑县,花溪成为贵阳市的南部郊区,同时撤销青岩镇,成立青岩人民公社,隶属花溪区。公元1981年镇社分开,设青岩镇和青岩人民公社。公元1984年,青岩人民公社改称青岩乡。公元1986年,撤销青岩乡,并入青岩镇直至今日。今天的青岩镇,所辖面积约100平方公里,有五个居民委员会,17个村民委员会。据公元1990年统计,全镇总户数为5845户,共26759人。青岩镇,在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,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,构成了明清特色的古镇风貌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,青岩古镇是一份难得的旅游资源,省市区都重视这份旅游资源的开发,公元2000年已拨款一千零三十万元开始进行古镇修复,予计总投资八千万元,用五年的时间将古镇“修旧如旧”,再现昔日的风采。
风土人情
当地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,注意当地的生活饮食习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旺季门票:34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放:0:00-23:3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